欢迎访问青县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青县新闻网 >> 青县周报
80后大学生在700亩耕地上创业成功
时间:2018-09-06 12:17

王福霖   李虹瑶

 

    秋高气爽时节,金牛镇闫庄子村田野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80后青年窦伟山卷起裤腿,行走在田间地头,不时看看自己种下的玉米,露出老父亲般的笑容。

    “我要回家乡”

    窦伟山是金牛镇罗庄子村人,一米七的个头,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的他,怎么看也不像农民,俨然就是个学生。2006年,他在石家庄经济学院市场经济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做起医疗器械销售。小伙子人实诚,肯吃苦,斯斯文文的,很好与人打交道,生意自然也错不了。经过十来年打拼,手里也有了些积蓄。尽管每月工资不菲,收入足以让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扬眉吐气,但是每天朝九晚五机械化的工作模式让他逐渐感到厌倦。

    窦伟山想,不能总在外奔波,趁着年轻回乡创业。他和邻居闲聊之余,旁的村支书提到村里田地的情况:“伟山呀,你们年轻人在外面挣钱有出息,我看着也高兴,不过这些年来,村里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家里都是我这样的老人家种田,好多户家里人手不够,地种不过来,有些干脆都不种了,村里今年都撂荒了一些田,让人看着好心急。你们看看有什么办法,利用上这些土地吗?”支书语重心长的一席话,顿时让窦伟山的创业目标清晰起来:“是呀,为什么我不考虑回家乡种田呢?国家现在农业政策这么好,只要我勤奋肯干,把这些零散的农田好好利用起来,一定能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门外汉的学费

    2015年,窦伟山辞掉销售经理的工作,和曾经的同事合作流转了闫庄子村的700亩耕地,种上了小麦。夏收时收了24.5万公斤小麦,卖了53万余元。秋季,全部种上了玉米,由于先旱后涝,管理也没跟上,几乎绝收。一年下来,窦伟山没黑带白地折腾,整个人像脱了层皮似的。秋后一算账,刨去种子、化肥、租用农机具等费用,再付人家土地租金,还赔40多万元。

    这让他的心凉了半截。原来,种地不是个简单事。窦伟山十多天没睡好,一个人坐在子牙新河边,呆呆地望着那一河秋水,真想一头扎进去。可是,他转念一想:第一年种地没经验,交了学费,不一定是坏事。

    破解种地难题

    笔者来到田间时,窦伟山正在操纵无人机,农药在他身前数米外的半空中均匀喷出,倾洒在田间。他向笔者介绍,无人机播撒密度均匀,省工省时,1小时就能喷洒70亩地,成本比以往降低了40%,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原来,自从第一次失败后,窦伟山去找邻村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大哥——窦青山,他种出的庄稼长得特别好。窦青山告诉他,种地光有力气不行,得用脑子。如果只知道上化肥,不懂得科学种田,就把地种进死胡同了。2016年秋天,通过青山大哥,窦伟山结识了沧州坤源生态产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树行,张树行见年轻的小伙子这么大胆,也很支持他,从选种的推荐、肥料的使用到种植结构,一一告知。窦伟山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每日孜孜不倦,虚心求教。就这样,第一年种地亏本的窦伟山,又赊来了优质麦种和小麦专用肥,当年10月,他播下了种子,也播下了希望。

    播种、施肥、浇水……每个管理关键节点,都要请技术人员来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窦伟山也天天长在地里,像个听话的学生,按照技术要领一步步去做,不敢有半点马虎。如今,通过培训班、向相关专家请教、网上自学等多种途径,在没有太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小麦每年亩产1000斤左右,玉米1200斤左右,窦伟山俨然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种地大王”。

    望着无尽的绿意,此时的窦伟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我会坚持下去,用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把地种好,增长经验,尽最大努力规避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在种好小麦和玉米的情况下,试点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例如红薯、高粱、谷子等,做新时代的青年农民。此外,老百姓种地不容易,我要把自己了解的一些先进种植技术、种植理念跟农户共享,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让大伙儿都过上好日子,不仅自己‘从土里刨出金子’来,还要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稿源:青县周报
编辑:董传辉
相关链接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 x 768 分辨率 / 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