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县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青县新闻网 >> 青县周报
诗韵悠悠峭帆亭
时间:2018-08-30 11:44

潘洪斌

 

    峭帆亭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千百年来照亮了青县的历史。曾几何时,这颗明星日趋黯淡,终于悄然隐逝于现代的天空。怀着朝圣的心情,我翻开青县的历史,沿着文化的脉络,寻找峭帆亭,寻找家乡的徽帜。

    峭帆亭始建于何年已经无从稽考了。金代渔阳诗人张斛有《芦台峭帆亭》诗:“高秋客未还,何处望乡关。乔宇苍烟外,孤亭落照间。雨晴山觉近,潮满水如闲。目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

    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高宗登泰山谒孔庙,初十日,驻跸青县司马庄水营,十一日,经过峭帆亭,作《舟过峭帆亭戏咏》一诗:“虚亭若翼枕河滨,旧迹芦台纪创新。句缅陆游真作者,诗题张斛定何人。那称考古志书博,只爱觐光民意亲。却是黄头善持重,收帆催纤弗名循。”其中,芦台即青县古称。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皇帝东巡再过峭帆亭,又留诗一首,《题峭帆亭》:“峻坂策快马,直下无留停。顺水方行舟,峭帆趁风轻。胥称适意时,止处应图平。苟其恣一往,其害实堪惊。是地运河岸,乃有峭帆亭。挂帆抑观帆,其语原未明。吾谓观斯可,天道恒亏盈。”于是,峭帆亭更加闻名遐迩。

    嘉庆年间,时任青县知县的江苏监生沈联芳在亭中遥望家乡,作《峭帆亭送客》:“雁声嘹唳海云昙,黄叶初飞月正三。日暮峭帆亭下望,送人能不忆江南。”

    关于峭帆亭的方位,民国《青县志》卷四有如下记载:“峭帆亭在城北芦台城中,按亭之设不详所自,中有碑,阴阳两面刊乾隆御制诗二首,俱行书,当日漕航络绎,掩映于两岸烟树间,帆影舻歌娱人耳目,亦盛概也。”康乾盛世,国泰民安,掩卷深思,不禁令人心驰神往。然而,随着大清王朝的衰落,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亭已倾圮,御碑也卧于荒烟蔓草之间。

    民国六年(1917),寓居青县的献县文人刘清漳在《峭帆亭记》中这样写道:“出青县东门,北行半里,少折而东,涉荒墟、历榛莽,过白衣庵、真武寺,直北行百余步,是为运河,有碑仆于岸上,署曰乾隆御制,自好事者舁碑而藏之,故址荒芜无复人道,而吾辈之迹绝矣。”世事沧桑,华屋山丘,江山依旧而风景已殊。时至今日,连峭帆亭的遗址也已经荡然无存了。

    合上书卷,我冒着细雨,沿着刘清源当年的足迹,来到白衣庵故址,即运河西岸新华桥北300米处。顺堤北行百余步,正是老北街小学原址。于是,驻足而望,堤下是一片大棚,运河已经干涸,河床内野草丛生,在烟雨迷蒙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亭翼然临于河畔,河中千帆竞渡、人语喧闹的昔日景观。

稿源:青县周报
编辑:董传辉
相关链接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 x 768 分辨率 / 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