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县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青县新闻网 >> 青县周报
走进直隶总督署
时间:2018-07-17 16:13

走进直隶总督署

王晓晨

 

    七月,草木飞翠,大地流火。

    我来到了位于古城保定的清朝第一衙署——直隶总督署。总督署坐北朝南,白墙灰瓦,简洁素雅,在周围楼房的簇拥下,别具一格。一米高台阶上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尤为显眼,大门上方正中悬有一匾额“直隶总督部院”。至今这雍正皇帝的手书和大门两侧的对联仍能让人领略到传说中的雄威:“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河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

    拾级而上步入大门,一进院中,清凉袭来,喧嚣顿减,恍惚间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目及之处尽是青蓝灰黑,颇为醒目的是桧柏的葱翠。举目而望,青砖灰瓦古风犹存;古树苍苔沧桑无语,透过穿梭的游人,昔日的威严仍依稀可见。沿甬路缓步前行,穿过仪门,整座总督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大堂(又称正堂)赫然眼前。仪门与大堂之间有横跨甬道的木质牌坊一座,上书“公生明”三个红底大字,背面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坊又叫“戒石坊”。总督若坐在大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

    从大堂东侧便门北进是二堂,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不足及时补过之意。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曾国藩手书的“政肃风清”的匾额,今日才晓这个词由来已久,绝非今日之产物,由此看来,任何一个执政者都深谙其道,深晓其意,深知其重,并竭力而为之。出门再往前行,依次是“三堂”“四堂”,为总督书房会客及家眷起居生活的地方。一路走来,厅堂房屋布局严谨大方,既无宫殿之华丽,又无庙宇之宏伟,更无二者的斑斓色彩,屋内陈设物品皆为工作生活所必备物件,一桌一椅甚为简单,一床一榻十分朴素。物为所用,简朴无华。

    行至后面厢房,眼前豁然一亮,屋内墙上所悬挂张贴的图片,均为历任总督的政绩和廉洁奉公的事迹,仔细观看阅读方知保定市纪委廉政文化进衙署,将总督署作为廉政文化宣传的平台向游人展示。几间屋子走下来,深为保定市纪委同行所为而折服,创意新颖,布置合理,内容详实,语言精练,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看后完全可以颠覆满清官员多贪官污吏的传统观念,其政绩令人震撼,其廉行令人崇敬。

    唐执玉(1669年--1733年)字益功,江苏常州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雍正七年(1729年)任直隶总督,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卒于任上,时年65岁。在任职期间,治理水患,体恤民情,兢兢业业;厚民生,澄吏治,政绩卓著。因其勤于政务,雍正皇帝特赐其“恪恭首牧”匾额,现仍悬于总督署大堂之上。唐执玉克勤克俭,曾言:“吾才拙,政事不如人,可自力者勤耳,勤必自俭始。”并手书“将勤补拙,以俭养廉”,作为座右铭悬挂于墙上。其平时布衣粗食,“养廉岁用十三四,馀归之司库”。病逝后继任总督带人清理其遗物发现“箧无一物”,无钱为他装殓。雍正皇帝获悉下拨银两,加上其他官员资助才得以将遗体运回原籍。

    唐执玉去世后,其继任者接力勤政,李卫、方观承等总督亦是廉洁从政的楷模,篇幅所限不再赘述。但毋庸讳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官员,才有了清王朝200多年的发展延续。

    怀着复杂的心情,带着意想不到的收获,走出了总督署大门,又置身于繁华嘈杂之中,不由得驻足回望。古城历史的厚重,源于千百年来文化的积淀,在浩繁的卷帙里,直隶总督署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页。“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遥想当年,封疆大吏在此指点江山解国难民忧;清官廉吏运筹帷幄理国家大事,可谓纵横捭阖尽显英雄本色。不容置疑,清官的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筑牢了清朝繁荣强盛的基石;廉吏的殚精竭虑、问计民生,铸就了称雄世界的辉煌与荣耀。国盛民丰,本应快马加鞭,遗憾的是前进的车轮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官贪吏腐,疯狂地吞噬着铢积寸累而来的丰腴和富足,国库殆尽,民脂吸干,坚固的帝国大厦砖动石松,土腐木朽,风雨飘摇中訇然倒塌。无可奈何花落去,这里的最后一位主人也在革命的呐喊声里黯然离去。

    40年后,在距此不到10里的东关大校场,共产党人打响了执政以来的反腐第一枪,这是向世界宣告有贪必肃、有腐必惩的一枪,也是彰显其决心和魄力的一枪,这枪声振聋发聩,经久回荡,余音犹在。

    斗转星移,容颜未改的大清第一衙署,已褪去了它神秘的光环,荣威不再,留给后人的只是凭吊与感慨。时光荏苒,唐执玉、李卫那些清官廉吏和他们的故事,也早已汇入了历史的长河,奔腾远去,但他们泛起的浪花,时至今日依然晶莹亮丽。

稿源:青县周报
编辑:董传辉
相关链接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 x 768 分辨率 / 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