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县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青县新闻网 >> 青县周报
青县八景及其他
时间:2018-06-28 16:33

青县八景及其他

王庆安潘洪斌

 

    青县八景诗,最早出现于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杨霞主编的《青县志》中。作者分别为姚景图、李维樾、姚命虞、马映星、姚景骥、姚景辂、王家彦、姚景焘。其中姚景图、姚景焘、王家彦、李维樾、马映星5人都参与了县志的编修工作,而姚景辂、姚景骥都是姚景焘的兄弟,姚命虞既是姚景焘的叔伯,也是李维樾的内兄。由此推测,八景诗虽出于众手,却不像是广泛征集而来,大概是编修县志时的临时应命之作。

    青县八景诗题材都是七言律诗,题目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为人文景观,如《帝阁中央》《古井金声》《双碑绚彩》《漕航飞帆》《盘古深潭》等,一组为自然景观,如《滹卫合流》《二杨耸翠》《长堤晚照》等。8首诗中有5首涉及运河、滹沱河、盘古沟等河流,反映出北方平原河道纵横、水利发达的特点。其中《漕航飞帆》一首提到漕运,从中可以看出青县当时的经济、交通情况。而《盘古深潭》则从苍秀清远的景物描绘之中,隐含了青县盘古文化的深厚底蕴。《双碑绚彩》记述了青县文庙的历史沧桑,《帝阁中央》对文昌帝君阁特殊的地理位置做了巧妙的描述。这两景都与科考的士子有关,反映了青县对儒学的重视。二杨耸翠、古井金声,更是青县所独有的景观。不难看出,当时选立八景题目的时候,是经过了仔细推敲删汰的,并非敷衍王命草率凑数而已。

    青县既无名山大川,也缺乏享誉遐迩的名胜古迹,而当年修志诸公能够披沙淘金,以小见大,不溢美、不虚饰,真实展示青县的人文历史,这也正是青县八景诗的意义所在。我们不能因其平凡微小而否定其美。青县八景诗作为我县风土人情与自然风光的最佳总结,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与旅游宣传价值。然而任何一种景物都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迁,甚至消逝。时至今日,青县八景早已荡然无存,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帝阁中央

沧波忽出六符台,蜿蜓南萦东又回。

云入紫鸡星隐见,风摇绿浪阁崔嵬。

几群鸥鹭琼帘度,两岸烟霞绣栱来。

贡舫经过遥共讶,谁移天柱会川隈。

    帝阁即文昌帝君阁,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万历十三年(1585)复建。它是一座五丈多高的圆形木结构建筑,底部用大条石砌成方台,台上筑三层木楼,各层木椽出厦,上铺青瓦,合成圆形。第一层门上横匾刻有“文昌帝君阁”字样,内塑文昌帝君泥像。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是文章、学问、科举考试者的守护神。文昌左右书童各一人,面北背南。三尊泥像都位于木制阁子内。第二层中空,可供游人赏景。第三层是魁星站像,青面红发,巨齿獠牙,右手握笔,左手托墨斗,北向孔子庙(文庙),右腿翘起,明显是“魁”字的象形演绎。阁的西北角搭有木梯,可到阁的最上层。阁尖镶有葫芦形木顶。各层椽沿挂有铁铃铛,名为惊鸟铃。风吹铃响,敲磬一般,因此人们又叫它铃铛阁。

    此阁建在运河西岸转弯处,今县城新华桥北侧。运河里船只南来北往,站在船头之人远望文昌帝君阁,好似建在运河中央一般。当人们见到文昌帝君阁,就表明离青县城和码头不远了。作为赴京赶考的士子,平日苦读硬背,其精神压力和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故无论是在青县启程,或是路过的考生,见到文昌帝是一定会祭拜祈祷的,藉以得到心理的安慰。文昌帝君阁巍然高大,美观壮丽,是当时青县的最高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列为八景之首是当之无愧的。可惜阁于1947年解放青县的战役中被炸毁了。

    诗中会川即指青县,青县宋时称乾宁,于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改称会川。

    此诗作者姚景图,字鼎臣,陕西临洮府同知姚思禹之子。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生,崇祯六年(1633)举人。其慷慨勇烈,捍卫乡闾,为尚义社社长之一。康熙十一年(1672),他曾与知县杨霞主修《青县志》。(未完待续)

稿源:青县周报
编辑:董传辉
相关链接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 x 768 分辨率 / 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