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马厂炮台及兵营矗立在青县北5公里处,守望着大运河沧州段的入境口。马厂炮台曾是运河上的军事要塞,清军在这里编练过新军,而今成为一个军事文化遗存,也是大运河的申遗点之一,它昭示着运河的历史和今天。而马厂炮台及兵营旁的人和镇村,就是当时位于古炮台及兵营司令部旁的著名“买卖街”。如今的人和镇人,仍然有着经商的传统。
大运河纵贯沧州大地,古城古水激荡着历史的音符,见证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青县马厂炮台及兵营坐落在大运河畔,虽然现在这里只剩下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央炮台,但历史的印迹仍然清晰可辨。距炮台最近的村庄,叫人和镇村。过去,这里曾是清军兵营的中心,是一条远近闻名的“买卖街”,繁华程度堪比当时的天津。如今,这个小村和谐、祥和,村民们仍保留着老一辈人留下的经商习惯。
八成村民外出做买卖
来到流河镇人和镇村,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村庄整洁。村里的道路都是柏油路,房前屋后没有柴草,一排排房子整整齐齐。走在街道上,没有碰到几个村民,整个村庄显得有些空旷。
“我们这里八成的村民都在外地做买卖,村里住的基本都是老老少少。”今年77岁的村民姜振川说。老人把我们让进了院里,虽然房子不是很新,但很干净。
说起做买卖来,姜振川就打开了话匣子:“人和镇村380多口人,人均不到半亩地。种地不能养家糊口,青壮劳力基本都外出做小买卖。我们家老三姜天刚在外倒腾粮食,女儿赶集卖鞋。”
“怎么这个村地这么少?”记者问。
“其实,这里过去不是村。在140多年前,是炮台及兵营所在的司令部,司令部旁有一条街,许多人来到这里,做点小买卖,慢慢地这里就成了‘买卖街’。兵营撤走后,‘买卖街’的人们没有迁移,而是在周边和兵营里开地种田,逐渐定居下来,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村庄。由于处在大运河湾里,能开能种的地很少。”姜振川说。
人和镇村人做买卖,是继承下来的传统,也是生活依赖。今年70岁的村民李志德说:“我的孩子们都做买卖,有经营饭店的,有赶集卖服装的。像村里的荣秀义、董国政等许多人都做买卖,在外挣些钱补贴家用,我们这100户的小村,有80多户做生意的,日子都过得还不错。”
数十姓氏和谐而居
“我们村现在有30多个姓氏,过去多的时候有40多个姓氏。”在与村民们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人和镇村确实与其他村里不同。
在人和镇村,有姓欧的、姓胡的、姓李的等,几乎每家都是一个姓。谈到这个话题,村民们说,这也与大运河,与马厂炮台及兵营这段历史有关。
“因为这个村都是天南地北来‘买卖街’做生意的,姓氏特别多,也没有大姓。”今年72岁的赵金明,听说来了记者,客气地把我们让到家里。
赵金明说,他的祖籍在青县唐官屯,父亲随爷爷来这里卖水果。那时“买卖街”有个码头,大运河里的商船特别多,他们沿着运河吆喝卖。进货时,就搭船去天津等地,回来再卖出去。到他记事的时候,家里条件就好转了许多,还和别人合伙开了间“买卖局”。
“人和镇村的村名是怎么来的?”
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志德说:“人和镇村这个名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有的,也许就是取义‘天地人和’,南来北往都是商,唯有人和才能保一方安宁。”他说,现在人和镇村仍保持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大家和平相处,和谐而居。
虽然人和镇村没有大姓,但村民有红白喜事,却是各家都出忙活人,共同张罗,共同办理,就像一家人一样。
李志德说:“现在村里多数年轻人都在外经商,村里长期居住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虽然不是一个姓氏,但大家都相互照顾,使村民非常团结。这不,谁家有事外出,常请邻居给看家,这是常有的事。村里还组织人联护联防,共同防御盗贼,确保社会治安稳定。”
盼望运河再兴旺
听说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消息让人和镇村民非常振奋。
“我爷爷叫李凤鸣,有一手缝鞋的好手艺,从运河对岸的南辛房村搬到‘买卖街’,那时还开了间‘凤祥鞋铺’。”李志德说起上辈人的产业,就来了精神。
“我们就盼着大运河再兴旺起来,那样我们这些‘买卖街’的子孙就更有用武之地。”
“听说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工程途经沧州,也许大运河就快常年有活水了。”
一时间,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起来。大家述说起古代大运河旁的“买卖街”当年的繁华情景:那时这里有绸缎庄、百货店、茶坊、饭店、澡堂、牲口市、粮市,一应俱全。
姜振川抢着说:“我的爷爷是从青县县城来的,挑着筐,领着父亲,来这里卖馒头。后来,生意越做越好,就在这里盖了四五间房,开了一间杂货铺。后来用一坛子现大洋买了几十亩地。民国年间,我们家还盖了8间房,办起邮政局。”
……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马厂兵营“买卖街”上那不绝于耳的吆喝声,也从一个个村民脸上,看到了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渴望。(曹广欣袁 铮周 宁)
• | 青县多部门联动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 2014-03-22 14:03:43 |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
最佳使用效果:1024 x 768 分辨率 / 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 |